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新征程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06-03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八年来,湖南2.1万支扶贫工作队、5.6万名干部驻村帮扶,60余万名党员干部和170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153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八年来,湖南无数个“十八洞”成功摆脱贫困,拔掉穷根

 当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城市的资源要素开始向农村涌流,深藏于农村的发展潜力得以迸发

 从2017年开始,湖南用4年时间,投入12亿多元,在武陵山、罗霄山等集中连片40个特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每县建设1~2所主要面向贫困学生招生的中小学校,统一命名为芙蓉学校

 “2014年之前,全县没有一颗杨梅是通过网络卖出去的。如今,全县每年300多万斤鲜果70%以上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

 远隔千里的“北上广”变成“次日达”,拉近的不仅是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有亲人之间情感的共鸣

 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实现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但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尊重基层首创,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 视频:湖南乡村振兴新征程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丁锡国 谭剑 周楠 周勉


  “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土豆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山歌,唱的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曾经的光景。


  如今的十八洞,一首新山歌在老百姓中传唱——“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通水通电又通路,户户过上新生活。”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在十八洞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八年来,湖湘儿女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全省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鲜明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未来五年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


  乡村振兴是事关民族复兴的重大国家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湖南考察。考察的第一站,选在了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也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看望。朱小红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过去红军给了我们半条被子,现在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日子。”


  “看到你们过上好日子,我十分欣慰。3名红军女战士也可以含笑九泉了。”望着幸福的一家人,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家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让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走上小康幸福路,我们说到做到,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下去,践行党的誓言和诺言。”


  “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走好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首倡之地”再出发


  9月4日,十八洞村。金色的晨光洒落,100多名游客一早就涌入十八洞景区,静谧的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


  浓郁的苗寨风情、洋溢的丰收喜悦……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武陵山深处美丽的苗寨风光。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天来,他又是帮忙联系讲解员培训,又是忙着完善景区旅游标识,还张罗着村里农家乐提质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来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亲切地跟大家拉家常、话发展,叮嘱我们一定要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施金通说。


  八年来,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五个产业,人均年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万元,成功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八年来,湖南无数个“十八洞”成功摆脱贫困,拔掉穷根。一组组数据记录了惊人巨变,彰显着“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

  • ——全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987元增加到2020年的11945元,年均增幅34.8%;356万人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收、220多万人外出务工脱贫、69.4万贫困群众挪出“穷窝”、580万农村贫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79万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得到精准资助实现应学尽学。

  • ——贫困地区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昔日万山阻隔的贫困地区“天堑变通途”,所有县市区半小时内可上高速,所有乡镇都通了客车,25户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

  • ——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率、光网通达率和4G网络有效覆盖率均达100%;光伏产业点亮了山沟沟里的新生活,扶贫直播间、云超市等平台让老百姓的山货走出“深闺”,苗寨老奶奶的小商店也用上了移动支付。


  变化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八年来,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2.1万支扶贫工作队、5.6万名干部驻村帮扶,60余万名党员干部和170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153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湖湘儿女历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湖南更应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走在前列、展现担当。


  武陵巍巍,罗霄莽莽,五岭逶迤。三湘四水间,一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大幕徐徐拉开。


  2020年2月10日,腊月二十九,平江县石牛寨镇大新村。80岁的村民汤亚君拉着扶贫工作队队长余何的手不放。老人以为扶贫队要走了,说什么也要给余队长捎只土鸡带回家。


  “爷爷,您放心,我们这支队伍不走,有事就像以前一样直接打我电话。”余何一边摇头婉拒,一边笑着说。春节后,余何如约回到了大新村。


  2021年4月30日,湖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当日,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揭牌亮相,成为全国第一个正式成立的省级乡村振兴局。


  5月7日,由24021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组成的10253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全部进村到岗。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9 月20 日摄) 李艾家摄/本刊


撒下乡村振兴的种子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消除绝对贫困,是彪炳人类史册的伟大壮举,但这绝不意味着贫困现象已终结,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将相对贫困治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顺应国情时势、适应减贫规律的一项科学决策。


  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欠缺,许多脱贫地区、脱贫群众仍处于社会发展的“锅底”,部分地区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是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让一个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掉队。”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黎仁寅说。


  在湖南汝城县,自2019年初脱贫摘帽以来,由村干部、驻村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等三支队伍负责实施的“四到农家八必访”活动持续开展,走访的对象包括全县6万多脱贫人口、2000多边缘户和易致贫返贫人群。


  与此同时,一个由民政、医保、人社、残联、教育等12个部门参与组成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开始运行。通过线下走访+线上大数据分析,对全县脱贫户和边缘户每月一比对一核实,每季一排查一整改,一旦发现有返贫、致贫风险预警,随时派人登门核实,及时介入帮扶。


  黎仁寅介绍,目前覆盖湖南全省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络已初步成形,五年过渡期内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的帮扶政策框架也基本明晰,对易返贫致贫人群继续实行低保、集中供养、集中救治、临时救治、公益性岗位等兜底政策的同时,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突出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帮扶一批重点县,创建一批示范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怎样让人才流得进,留得住?瞄准农村的人才需求,湖南出台行动计划,提出既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又培养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既鼓励引导城市人才服务农村,又激励保障人才扎根基层。


  为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能力,湖南正在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队伍。自2015年起,湖南省就在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该计划由组织部门牵头,湖南开放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农民报名参与后,每年2000多元的学费,个人最多只需负担30%。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月,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共招收农民大学生66811人,毕业生中45%已进入村支两委班子,32%成为村级后备干部,23%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这些乡村振兴的急需人才,犹如一颗颗宝贵“种子”,播撒在湖湘大地。


  经历脱贫攻坚的实战考验后,一批曾经的脱贫户也开始成长为新致富带头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就流传着一个“领被人”到“送被人”的励志故事。


  沙洲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利志,家里母亲、妻子身患重病、债台高筑,在政府的帮扶下,朱利志种植了5亩水果,在村里摆摊卖货,学会了电商销售和直播带货,脱了贫、还了债,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


  致富不忘带乡亲。这位参加过电商、农特产品销售培训的朱利志,把自己学到的销售技巧传授给村民们。村里老人摆摊卖货,他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用手机支付收钱,怎么使用电子秤,怎么在微信朋友圈宣传自家的水果,摊位上的商品如何摆放更容易吸引游客。“培训”的效果立竿见影,村民们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朱利志还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这份工作让他倍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沙洲村百姓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仅靠红色资源,也源于这片青山。”他说,一定要为村里守好这片青山,让乡亲们的旅游饭碗端得更牢。


  为村民热忱、无私服务的朱利志,在今年村里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从领被人到送被人,我会加倍努力,不负大家的期望和重托。”当选那天,这位38岁的“励志哥”向村民这样郑重承诺。


▲ 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2020年9月17日摄) 陈思汗摄/ 本刊


探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精辟指出了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处。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湖南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突出。相对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已基本实现一体化。而大湘西、大湘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长沙的1/3,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发展水平更高地区相比更是两套标准、两个天地。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城乡落差,如同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壁垒,既是乡村振兴最突出的短板,也是影响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痛点。


  近年来,湖南着力破除阻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各种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城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渐成形。


  9月2日清晨,湖南省新化县白沙洲村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邹恒涛背上书包,走进期盼已久的芙蓉学校。


  新学校让孩子们眼前一亮。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设备齐全的信息化教室、舒适宽敞的学生公寓……“城里学校里有的,我们学校都有。图书室、多功能教室、舞蹈室一应俱全。”五年级学生谢梦恬兴奋地说。


  从2017年开始,湖南用4年时间,投入12亿多元,在武陵山、罗霄山等集中连片40个特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每县建设1~2所主要面向贫困学生招生的中小学校,统一命名为芙蓉学校。


  今年9月,101所标准化的芙蓉学校全部投入使用,10余万名贫困、农村地区孩子,得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武冈、汝城、新化等市县,以“乡村风貌、城市功能”为新标准的乡村建设规划陆续实施,农村“水、电、路、讯、房”五个全覆盖改造逐一启动,一批覆盖城乡的“学校联合体”“医疗联合体”陆续开建


  便捷的公交、安全的饮水、畅通的网络、一体化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曾几何时,令人羡慕不已的城里生活正在成为乡村标配。


  当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城市的资源要素开始向农村涌流,深藏于农村的发展潜力得以迸发。


  “2014年之前,全县没有一颗杨梅是通过网络卖出去的。如今,全县每年300多万斤鲜果70%以上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在杨梅之乡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流通大户李巧华发出这样的感慨。


  远隔千里的“北上广”变成“次日达”,拉近的不仅是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有亲人之间情感的共鸣。


  2012年,“90后”广东潮州姑娘朱小英嫁到汝城沙洲村时,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让她觉得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如今,高速公路通了,光纤网进了村,朱小英也安心在沙洲扎下了根。通过网络销售村里产的水果,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带货网红。眼看着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朱小英又把娘家妹妹接到沙洲,在村里开了土特产店和咖啡店。


▲ 9月20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在制作苗绣 李艾家摄/本刊


答案就在乡野之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


  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创新探索。


  产业如何兴?民心如何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怎样激活?答案在广袤田野上、基层实践中。


  从武陵山深处的苗寨,到洞庭湖畔的渔村,遍布三湘四水的无数村落里,围绕乡村振兴的一道道难题在破解,一个个鲜活故事正上演。


  自2019年起,按照工业、农业、文旅三个类别,湖南先后遴选出一批省级特色小镇,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体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助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今的湖南特色小镇建设成果丰硕,2020年,仅20家特色文旅小镇贡献文旅总收入就达168.51亿元;15家工业特色小镇缴纳税收13.5亿元;首批农业特色小镇吸纳就业人数21.19万人。


  湘阴县樟树港是湖南著名的“辣椒小镇”。这里出产的辣椒曾创下每斤280元的“天价”,还屡屡“一椒难求”。镇辣椒协会会长曾立宇说,过去因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地里的辣椒无人过问,多年形成的品牌差点被毁。后来,镇里办起了辣椒合作社,引入了专业的公司和营销团队,强产业、树品牌,樟树港辣椒重新火了起来。


  “如今,上到年过八旬的老农,下到三十出头的青壮年,都在家里种起了辣椒,每亩收入七八万元,全镇辣椒年产值超过4亿元。”曾立宇说。


  罗霄山下的汝城县沙洲村。小广场上的屋场夜谈会总是非常热闹。村民们和驻村干部们围圈而坐,不设主次,人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新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说,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屋场夜谈会,与群众拉家常、话发展、定规划、谈项目,工作队员对全村142户542人的情况了如指掌。3个多月来,干部和村民一起梳理出亟待解决的219个问题,并研究确定了“摆摊子、开店子、种果子”的发展思路。通过屋场夜谈会,村民的思想认识统一了,工作队的威望越来越高,由百呼一应变成了一呼百应,全村150多名外出务工青壮年中有82人响应号召,返乡创业。


  在洞庭湖腹地南县,“六个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这是由南县南山村探索出的一种农村庭院建设模式,即每户建好一个菜园、一间杂屋、一个畜禽圈、一个化粪池、一个沤肥凼、一条排水沟,每户投入成本5000~12000元。


  由于简单易行可复制,既能美化净化庭院,又能满足农民养鸡种菜的需求,“六个一”模式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全县各乡镇推广开来。“推广速度之快、农民接受程度之高,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副指挥长易国荣说。


  “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实现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湖南省委“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陈文胜说,但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尊重基层首创,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三湘儿女,必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奋斗华章。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39期

延伸阅读

☞ 瞭望|热土潇湘书写奋斗史诗

☞ 瞭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视频号】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越

编 辑 | 唐朵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